成年人壓力山大,如今的孩子壓力也不小。
10月14日,天津,一位爸爸分享了和女兒的一段對話,戳中了不少人的痛點。

視頻中,女兒一邊抽泣一邊控訴爸爸不讓玩,哪怕自己寫完作業(yè)了,事情都做完了也不行。
爸爸承認女兒最近表現(xiàn)挺好,允許玩一會兒,但不能玩太久。
女兒隨即連續(xù)反問:“我9點就睡了,玩到過半夜嗎?”“我是最近嗎?我每天都表現(xiàn)很好?!?
爸爸要求女兒繼續(xù)堅持下去,一直表現(xiàn)好,女兒則直言:“你這樣的要求,機器人都忙不過來,我長八只手都玩不過來。有本事你試試我這個壓力。”

女兒最后正告爸爸:“請珍惜孩子的兒童時光。”

網(wǎng)友們們紛紛站在小姑娘一邊:
“邏輯清晰,思維敏捷。不但有了格局,還贏了道理?!?
“好的孩子啊,為什么要這么逼她?”
“ 孩子比爹強點?!?
不知道這位爸爸自己工作完成的怎么樣?
80歲的高冠英校長對學生說:“會玩,會休息的人,絕對的人。干活的時候,專心致志地干活,休息的時候,就盡情地玩兒。”
當家長四處散播焦慮的時候,很少有人注意到,現(xiàn)在的小孩承受的壓力比以前大得多。當父母正越來越焦慮的同時,孩子又何嘗能夠幸免。
1、父母的期望
望子成龍古已有之,如今卻愈演愈烈。當父母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時,他們所承受的壓力是空前的。國人價值觀最極端的一點就是“我的孩子,只許成功,不許失敗。”而且這個成功明確地指向就是學業(yè)的成功。這也是造成父母焦慮的主要原因,大家的價值觀高度一致,競爭不可避免。學習這個東西,有第一名必然就有最后一名。就算能做到班級第一,還有年級第一,上面還有名校,在上面還有北大清華、常青藤,這條焦慮鏈是永無止境的,從學渣的父母到學霸的父母,無人可以幸免。
父母扭曲的焦慮轉(zhuǎn)嫁到孩子身上就成了壓力。哪怕父母什么也不做,孩子都能感受得到。不信你試試領導交代給你一個任務,然后他隔三差五來看你一眼,什么也不用說,你就會覺得壓力山大了。同父母朝夕相處的孩子每天被看的肯定次數(shù)都很多,他們的壓力可想而知,更不用說許多父母遠遠不止看一眼這么簡單。
2、課業(yè)負擔重
第二項造成當今的孩子壓力大的原因是課業(yè)負擔重。雖然國家一直在減負,但事實是現(xiàn)在的教材無論是難度還是進度都比我上學的時候要深要快。沒錯,語文是不用抄寫生字了,但是考試還是要考的,就算學校響應教育局號召,不讓抄也不讓考,你真的就敢讓孩子稀里糊涂學上去嗎?
除了課內(nèi)功課,大部分小孩還有課外才藝,課內(nèi)科目的進階學習,各種琴棋書畫、學而思等培訓機構(gòu),恨不能占盡小孩的時間。不但要學,還要考,還要比賽,這壓力能不大嗎?你讓一個成人又考二建又考消防外加會計,他也受不了哇。
3、缺少玩樂和放空
這一代小孩,物質(zhì)條件無疑是極好的。要玩什么,無論多貴,鮮有不能滿足的。但是他們玩的時間比起我們要少,和小伙伴瘋的機會就更少得可憐。很多做父母小時候都有小孩子成群結(jié)隊到處玩的經(jīng)歷,只要有小伙伴,一根樹枝,一片葉子都是好玩的。你別看現(xiàn)在的小孩有樂高,有芭比,甚至有專屬的的玩具屋,他們所獲得的樂趣真的比不上在外面瘋跑,撒尿和泥巴。
體育課,小孩子要老老實實坐一天,中間跑動會被試做調(diào)皮搗蛋批評。對于好動又精力旺盛的小孩,動輒得咎的感覺很不好受,壓力極大。我一個朋友說,我們小的時候也挨罵,怎么沒覺得壓力那么大。我說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忙,關(guān)注度也沒那么高,而且頻率不一樣。以前的小孩是:“玩玩玩玩玩玩、挨罵、玩玩玩玩玩玩”,現(xiàn)在的小孩是“寫作業(yè)、寫作業(yè)、玩、挨罵、寫作業(yè)、挨罵、學習”。那感受能一樣嗎?
在許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小孩子壓力很大的情況下,就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,現(xiàn)在的小孩有許多過去不曾遇到過的問題。
壓力的表現(xiàn)形式
生理上:容易出現(xiàn)許多不明原因的不舒服。尤其是不明原因的肚子痛,去醫(yī)院又查不出來。失眠,難以入睡,睡著了容易驚醒,夜里翻身多。白天注意力不集中。這些都是壓力的表征。
情緒上:輕易地哭泣,尖叫,莫名其妙地發(fā)脾氣,毫無理由的大笑,故意和家長對抗,都可能是孩子釋放壓力的方式。
當孩子面對壓力時,最糟糕的情況,是他們處于壓力之下,感覺壞事不斷發(fā)生,自己卻做不了任何事,一切都失去掌控,他們只能被動接受。
父母可以有引導孩子,告訴孩子他們是有能力做出改變的。這時就可以祭出“改寫結(jié)局”。
舉個例子,孩子在學校里被同學嘲笑了,他受到了很大的壓力,沒法集中注意力上課了。
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幫他設想,他是愿意與那個同學互相譏諷,還是做朋友,又或者不理不睬,抑或交到更多朋友,幫助自己抵抗同學的嘲笑。父母在做各種假設的時候,孩子會意識到他并非無能為力,而是可以做出各種選擇。這種體驗能幫助他消除無力感,正面對抗壓力。
對每個人而言,童年都只有一次。
無論是過早地背負成年人世界的名利,還是享受寶貴的童年時光,孩子的權(quán)益都應該放在第一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