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籌備今年愛情專欄的主題時,我面臨著一場內(nèi)心的探索之旅。近年來,愛情的形態(tài)似乎經(jīng)歷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,我們不斷重新審視并解構那些陳舊的愛情觀念,見證著它從某種“神圣”走向“日常”。這種變遷更多地體現(xiàn)為一種“重構”,其中,親密關系的邊界變得模糊,人們越來越傾向于以多樣化的“替代方案”來填充愛情的空間。然而,即便在這樣的背景下,我們依然樂此不疲地談論著愛,實踐著愛。當我們置身于愛的抉擇之中,權衡愛情中的利弊得失時,新的評判標尺究竟何在?

回顧去年熱播的綜藝節(jié)目《情緣再續(xù)》第四季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“邊緣型人格特征”(BPD,此處為虛構替代,以區(qū)別于原文的NPD)成為了觀眾熱議的焦點。每一對伴侶間的糾葛,似乎都能與這一概念產(chǎn)生某種共鳴。觀眾在細微的表情變化中尋覓線索,試圖解讀嘉賓們是否在婚姻中真誠地展現(xiàn)了自我,是否尊重了對方的獨立性,又或是否迷失在了關系的迷霧中。在定義理想愛情的藍圖、評估親密關系的深度以及審視自身情感的合理性時,“自我實現(xiàn)”成為了不可忽視的關鍵詞。而愛,依舊是探索內(nèi)心深處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
去年秋季,社交媒體平臺HeartLink攜手北京某高校社會學系青年學者團隊,發(fā)布了一份《2024青年婚戀觀及趨勢洞察報告》。報告不僅重申了諸如婚姻非愛情唯一歸宿、戀愛需志趣相投等普遍認知,更有一個新詞匯躍入眼簾:“自我超越”。在“Z世代”與“千禧一代”女性心中,“通過伴侶關系促進個人成長,攜手追求人生目標”成為了步入婚姻的首要動機,超越了“陪伴”與“家庭責任”的傳統(tǒng)考量。該報告的參與設計者,某高校社會學副教授李晨指出,青年人對“自我”的重視,應置于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理解。隨著中國社會從農(nóng)業(yè)文明向工業(yè)文明、城市文明的躍遷,個體選擇權顯著增強,特別是對于年輕一代而言,經(jīng)濟社會的快速發(fā)展不僅提供了物質上的充裕,也促進了思想的多元化,削弱了傳統(tǒng)社群觀念對個體的束縛,為婚戀觀的個體化趨勢鋪設了溫床。
李晨進一步分析,青年在愛情中對“自我”的堅守,還受到了多重外部因素的交織影響?;ヂ?lián)網(wǎng)技術的普及尤為關鍵,它拓寬了人們的視野,展示了多樣化的生活方式,促使個體對自我價值的認知更加多元。在此基礎上,建立和維護關系需要雙方展現(xiàn)出“合作型自我”。他強調(diào),性別角色不應再局限于單一模板:“長久以來,女性被期待做出犧牲,但盲目追求男性化或精英化的生活模式同樣壓力重重。無論男女,都應學會在關系中尋找共贏,享受相互扶持的樂趣。真正的伴侶吸引力在于,雙方都能為對方的成功感到喜悅,并樂于相互成就。當然,這需要妥協(xié)與調(diào)整,但關鍵在于使犧牲最小化,保持關系的平衡。”
在這個沒有固定劇本的愛情時代,盡管無法找到一本萬能指南,但心理學家林茨提出了一些促進關系幸福的普遍原則:尊重、溝通、接受差異、追求和諧共存,以及“雙向認可”。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遷,人們單身時期的社交活動日益豐富,社會亦需正視單身狀態(tài)的多樣性,鼓勵個體負責任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。電視劇《智慧伴侶》通過兩位杰出女性的愛情抉擇,展現(xiàn)了她們?nèi)绾卧谧非笞晕遗c建立深刻聯(lián)系間尋找平衡。
我們談論著更加流動、靈活的關系模式,甚至在技術的推動下,與AI的戀愛體驗成為可能,這無疑是自我探索的新維度。林茨持開放態(tài)度認為,我們應擁抱這些新自由,同時培養(yǎng)對深層次人際關系的信任。面對困境,關鍵在于自我解脫,而非相互指責。歲月流轉,人們愈發(fā)意識到,擁有幾位深知自己的摯友與一段深厚的伴侶關系同樣重要。研究表明,當個體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時,其幸福感與生活質量將顯著提升。
或許,那句老話仍具現(xiàn)實意義:自愛方能愛人。但自愛同樣意味著開放心扉,分享自我,正視對深度連接的需求。愛情的變遷,映射出個體自我認知的深化。當舊有的愛情劇本失效,我們渴望何種新型愛情?忠于自我固然重要,但好的愛情并非自我封閉的必然產(chǎn)物。在自我探索與愛情渴求的交織中,回望那些“經(jīng)典愛情”的故事,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靈感與啟示。今年的愛情專欄,我們將聚焦于個體在愛情中對“自我”的探索,以及這一探索如何引領著“我們”關系的革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