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女之間的愛恨情仇是困擾大多數(shù)人的心結。為什么這么難解開?這需要追溯到
母女嬰兒期。母親作為孩子生命的搖籃,從懷孕開始,就會和寶寶產(chǎn)生很深的情感交融和情感聯(lián)系。0 ~ 6歲的寶寶在心理層面對媽媽的依賴性很強。他們需要通過母親的眼神、語言、語氣、肢體接觸來逐漸建立自我認同,感受自我價值,而這些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都是在
母女互動中構建的。
在成長的過程中,通常情況下,女兒和母親的關系是緊密的,模糊的邊界使得彼此的情緒相互影響。女兒承擔了媽媽的情緒,變成了自己的。她一方面需要安撫母親的情緒,另一方面又無法同化。女兒隨著年齡的增長,會漸漸覺得這種情緒好像不是自己的,想擺脫,但又擺脫不了。她覺得自己被困在了母親情感的洞里,但她離開了這個洞。我好像又背叛了我媽,把她一個人留在山洞里。這種矛盾的掙扎讓我感到被束縛卻又不自由,漸漸夾雜著難以忍受的恐懼、憤怒和無法逃避的無力感,糾結而陷入兩難。

其實母女關系的糾結和父親有很大關系。當夫妻關系發(fā)生矛盾或疏遠或冷漠或仇恨時,老師對妻子的忽視或生氣,卻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女兒。母親感到非常孤獨、悲傷和無助。在不知不覺地嫉妒女兒的同時,她拉攏女兒的聯(lián)盟來控告老師。其實女兒愛媽媽,也愛爸爸,但為了避免讓她難過,她選擇站在爸爸的對立面。久而久之,女兒分不清是愛父親還是生父親的氣。父女關系很尷尬。長大后,她更能理解自己陷入了父母之間的矛盾。她有時候覺得媽媽委屈,有時候覺得爸爸對。漸漸的,她會因為媽媽把她推到前面去責怪爸爸而生氣,她會對爸爸有負罪感。但她也生氣父親不能照顧她的情感需求,于是母女二人心中積累的嫉妒、抱怨、愧疚、憤怒就會變得復雜。母女之間不可分割的依戀關系,父母與女兒之間復雜的三角關系,使得母女關系糾結而難以解開。
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幾種類型的母女依戀,以及如何形成不同的母女關系和人際發(fā)展關系:
類型安全的附加關系
母親在表達孩子的身心需求時,能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,以積極樂觀的心態(tài)與孩子互動,在互動的過程中表現(xiàn)出對孩子的愛,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。比如,一邊擁抱孩子,一邊微笑著說“媽媽很愛你”、“媽媽很高興你是我的孩子”,漸漸地孩子就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。孩子能感受到媽媽的愛,覺得自己值得被愛,知道在自己脆弱無助的時候,媽媽會提供關心和陪伴。所以他們會建立穩(wěn)定的信任感,什么事情都和媽媽分享,遇到問題也會和媽媽商量商量。
孩子人際關系發(fā)達,與人交往時自然自在,也不怕接觸人群。其他人和他交朋友會覺得很舒服,沒有壓力,可以讓人很安心。他也很享受與人相處的時刻。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,就有精力集中精力去探索和冒險,學習能力強,在學習、工作、婚姻中與伴侶的關系也很順利。

焦慮依戀關系
如果母親本身處于家庭關系或經(jīng)濟或社會文化的失落或壓力中,情緒不穩(wěn)定,常常會感到焦慮。當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,情緒穩(wěn)定時,能給予及時的回應。有時候在她情緒低落或者焦慮的時候,會忽略她的需求。如果孩子想和她說話,想和她玩,媽媽會視而不見或者充耳不聞,孩子會很難過,有被拋棄的感覺。
面對前后矛盾的母親,孩子無法確定母親是否愛自己。為了得到母親的愛,他們會盡力滿足母親的期望,照顧母親的情緒,逐漸放棄自己的情緒和需求,以為只要表現(xiàn)得足夠好,母親就會始終如一地愛我。但母親的情緒起伏,往往會讓孩子覺得母親對自己不滿。只要媽媽看一眼或者動一動,她就覺得自己在生自己的氣,覺得自己不被喜歡,不被關心,不被重視,被拋棄,被忽視,覺得很害怕,很沒有安全感。
這樣的孩子很容易養(yǎng)成觀察顏色和敏感的習慣,經(jīng)常感到焦慮和恐懼,經(jīng)常與人相處惶恐不安。不知不覺中,他們習慣了自我保護。在與人交往時,他們會用忽冷忽熱的態(tài)度試探對方的反應。只要他們覺得不對勁,就會突然遠離,萬一受到傷害,寧愿拋棄別人也不愿意先被拋棄?;蛘咴谝欢胃星橹?,因為不確定對方是否足夠喜歡自己,深深害怕對方會突然嫌棄自己,會配合去滿足對方的期望和需求。同時,你也需要對方一直回應他。只要一次兩次不回應,就會焦慮害怕的認為自己做錯了什么,讓對方嫌棄他。更緊張的是,你會追著對方,要求立即回應。如果你還是不回應,你的情緒會爆發(fā),對方受不了了,想回避。他們被抓住了
逃避依戀關系
如果母親面對的是家庭關系、經(jīng)濟或社會文化的情感壓力,或者對生活、婚姻、母親角色的懷疑,她覺得沒有這個孩子也能追求自己的生活。所以當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時,往往會覺得孩子是在給自己找麻煩。比如孩子餓了,尿不濕了,摔倒了或者想撒嬌,媽媽總是一臉不耐煩的說:“別煩我,走開!”,或者毫無表情的拒絕和無視。孩子得不到媽媽善意的回應,得不到足夠的愛和關懷。想靠近他們的時候,都被推開了。久而久之,他們放棄了向母親要自己的需求,他們會自己照顧自己。當他們遇到困難和委屈時,也選擇自己解決,壓抑自己的情緒。
對孩子母女關系的解讀是“我不夠好,所以我媽不理我。”,所以經(jīng)常覺得自己不夠優(yōu)秀,不值得被愛,害怕被別人冷眼相待。我一般不會主動接近別人,因為我怕朋友會像我媽一樣忽略我自己的需求,我也經(jīng)常不會把心里的想法告訴朋友。心里經(jīng)常感到孤獨和空虛。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難時,我超級自立,不愿意向別人求助,也不敢提出情感需求,因為更難受的是被拒絕被忽視的痛苦,讓自己不依賴別人也能活得更好,成為他的人生座右銘。

混亂的依附關系
我媽在遭受上一代嚴厲的毆打或者自尊有辱人格的教養(yǎng)方式時,也感受到了很大的情感壓力。雖然她希望自己不要重蹈覆轍,但不知不覺中還是重復了上一代人的方法,或者沒有學到新的育兒態(tài)度和方法。著急的時候還是用嚴厲的打罵,說孩子不好,打他是為他好。但事后她覺得后悔,補償,安撫孩子,媽媽成了孩子恐懼和安慰的來源。但是形成了混亂的依戀關系,孩子很迷茫。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對的,什么時候是錯的。他們似乎經(jīng)常做錯事,對嚴厲的打罵是否意味著愛感到困惑。在成長的過程中,他們感到非常痛苦。不知不覺中,他們會把外化的行為問題和控制行為呈現(xiàn)給母親,以獲得扭曲的安全感和掌控感,比如偷竊、打人、故意大逆不道等。
一個在這樣扭曲的母女關系中長大的孩子,在與人相處的時候,經(jīng)常會很迷茫,在別人照顧或協(xié)助他的時候,不知道別人是愛他還是待他不好。這一刻變化無常。所以反過來,他會嚴厲貶低對方的自尊心,控制對方服從,滿足他的需求,但是他的情緒很不穩(wěn)定,因為他經(jīng)常覺得自己很壞,不值得被愛,很羞愧。有時候他會惱羞成怒,先把別人推開,為了安全而保持距離,讓人覺得防不勝防。
母女關系的上述困境不是一個人能造成的,其中既有生源地母親家庭成長經(jīng)歷的影響,孩子自身的感受和解讀,也有生源地父親家庭成長經(jīng)歷的影響,夫妻關系和三代家庭的關系,重疊互動。比如,當母親從出身家庭形成的依戀關系是一種回避型依戀關系時,當母親遇到一個不愛說話、不主動與人交往的嬰兒時,她會覺得自己被孩子忽視了,覺得自己不夠重要,對自己沒有信心,不自覺地對孩子有所隱瞞和忽視,從而形成了孩子的回避型依戀關系,這種關系代代相傳,成為一種循環(huán)關系。要解決這種糾結的關系,媽媽們不僅要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,還要探究出身家庭形成的依賴關系的類型,以及如何對母女關系產(chǎn)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,從而調整自己,培養(yǎng)良好的母女互動關系。三角關系影響并復雜化了母女關系。

如果父親經(jīng)常和母親吵架,或者冷戰(zhàn)或者疏遠,父母不知道如何面對彼此的沖突,就會把孩子拖進他們的戰(zhàn)場。卷入三角關系的孩子會感到矛盾和不知所措,對父母的忠誠也會掙扎。孩子經(jīng)常擔心父母離婚,經(jīng)常安撫母親的情緒,或者與母親結盟對付父親,陷入非常焦慮的三角關系。他們要站在母親一邊,但又不想和父親發(fā)生沖突關系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他們逐漸不想卷入這樣的三角關系卻又放不下。各種復雜的關系和情緒,形成了母女之間的愛恨情仇。
因此,父親在
母女關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他勇于面對夫妻關系的挑戰(zhàn),愿意和母親攜手改善和維護夫妻關系,讓糾結的母女關系得以松動,讓孩子安心發(fā)展自己,同時又有家人的支持和照顧的關系。爸爸的態(tài)度和行動很重要。當爸爸能給媽媽足夠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時,媽媽就能給孩子更大的愛和安全感,整個家庭的關系和氛圍也會更幸福、更輕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