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老公是相親認識的,他家條件比我好,我唯一的優(yōu)勢是學歷比他高。但是他畢業(yè)后就自己做生意,他對我真的挺好的,但是我的困擾是:我特別害怕他會拋棄我。
他需要經(jīng)常出去談業(yè)務,應酬到晚上兩三點。目前來說,因為我之前有過被拋棄的經(jīng)歷,所以對這方面很介意。跟他在一起后,他出去談業(yè)務也讓我很沒有安全感,每次出去他會時刻跟我報備,但我還是會時不時的查崗。
回來之后我都會查他的聊天記錄,他也說過這樣很累,可是,他不在我身邊的每一天都讓我覺得緊張。

我之前無意間發(fā)現(xiàn)手機轉賬記錄中,有一筆是轉給一個我不認識的女人,他說只是合作伙伴,生意談成之后的一點小意思。
我鬧了很久,還說了分手,現(xiàn)在和好了我還是心有余悸。這樣的情況和心理讓我挺苦惱的,想解決這種問題,希望能被老師解答, 感激不盡。
導師點評:
我們尋求安全感,有兩種方式。
一種是“表面上的安全感”;
一種是“內心里的安全感”。
真正能感覺到安全感的,是“被愛”的感覺。
什么是”被愛“的感覺?
1.被認同:
很多小孩哭的時候,家長總是不耐煩地說:哭什么哭?有什么好哭的?一點兒小事就嘰歪,真是沒出息!
如果一個人的感受從小不被確認,反復被指責,那么她長大以后就很容易沒有安全感,因為她也會“內化”父母對自己的態(tài)度,對自己動輒就“橫加指責”,這就會讓她沒法放松下來,處于長期的內耗狀態(tài)中。
2.被理解:
有很多來訪者在咨詢中,大哭,但當被問及:你是什么感受的時候,她們的回應都是:我不知道,我只是難過。
難過是一個太籠統(tǒng)的詞,她很難細膩的表達“情感顆粒度”更細膩的情緒,是因為從小她的情緒就不被允許,不被鼓勵表達,于是她就很難加工自己的痛苦。
比如你的情緒也許也是“一大團”,被出軌后,你的“痛點”是什么?
是“自尊心”受損——我被比下去了,我是不夠好的,所以才會被出軌?
是“安全感”受損——我沒法確認我可以放心,隨時都會有傷害會掉到我頭上?
是“信任感”受損——我沒法相信我的枕邊人會不會隨時背叛我?
如果你都不清晰自己的“痛點”是什么,你就沒法去療愈它,你就只能總是讓你的老公做很多事兒來防止自己的傷口被觸及,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,你的老公越來越累,你們的婚姻,就會以“不去觸及傷口”為中心運轉,而失去了自由。
3.被在乎
當我們受傷的時候,我們看到父母急切的眼神和焦慮的表情的時候,我會感覺到,我是被在乎的,此時我們就會有安全感——我不是孤獨的,我是“在愛中”的。我不是自生自滅的野草。
比如你老公越來越不耐煩,你就會感覺到自己“不被在乎”,于是你就更加擔心你的恐懼是真的——他的心已經(jīng)離你越來越遠了……
4.被保護
當我們受傷的時候,我們需要有人制止這種傷害,這樣,我們就可以安心療傷。
比如當晚上打雷的時候,你去找爸媽,想要睡在他們中間的時候,被趕下去,你就不得不自己一個人在房間里瑟瑟發(fā)抖,許久才睡,你就沒法內化一個強大的可以保護你的形象到心里,你就永遠“困于”一個“弱小的孩子面對漆黑森林”式的恐懼中。
5.被指導
當我們害怕的時候,是很需要父母告訴我們,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。
沒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理解眼前發(fā)生的事兒。
該如何應對沖突,該如何面對問題?
總之,當你缺這五種“被愛”的感覺之一甚至更多的時候,你就是一個“感情安全感缺失”的人。
此時就需要你和老公進行“內心層面”的“深度情感交流”。
但是你和老公的“應對方式”,卻只是從物質、從行動上進行安撫,它只能治標,解決你的“表面的安全感”;但是你內心“深在”的“內心的安全感”卻不能“治本”的解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