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種,“否認感受”,就是通過否認孩子表達出來的感受,從心理上控制孩子。比如孩子明明不冷,但是“媽媽覺得你冷”,一定要她加衣服?;蛘吆⒆铀ち艘货?,哇哇大哭,你說:“你是男子漢,摔一跤怎么會疼呢?”
孩子需要外界的反饋,來確認自己的行為、感受和認識是否得當,所以如果父母否認孩子的感受,但他又確實體驗到這種感受,他就會困惑,是不是我有問題啊?感受是孩子內(nèi)心自然產(chǎn)生的,它沒有對錯,你承認也好否認也好,它都會產(chǎn)生。如果你一再否認孩子的感受,他們就干脆不再跟你說自己的感受了。所以,我們就不能否認孩子的感受,而應該鼓勵他們自主地發(fā)展。

第二,壓制思考,比如不跟孩子解釋道理,啟發(fā)他對問題的思考,而是直接說“你以后就明白了”這種話,讓他直接服從。
這可能會讓孩子想,原來我的思考是靠不住的,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對自己好。這會導致兩種極端的情況。一種情況是他以后會沒有主見,凡事都聽別人的,隨波逐流。
第三種是激發(fā)內(nèi)疚,它有三種表現(xiàn):一是對孩子歷數(shù)自己的付出,把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像鞭子一樣啪啪啪抽在孩子臉上“我都為你做了這個那個,你還這樣那樣,你難道不覺得內(nèi)疚嗎!”這當然讓孩子覺得有沉重的負債感。二是,不是孩子的錯卻要他負責。比如,夫妻關系不好,但是告訴孩子:“我是為了你才忍著不離婚的”,由此讓孩子覺得內(nèi)疚。這些父母最常見的心理活動就是:我不管你要不要我的犧牲,反正我覺得我犧牲了,那你就欠我的。三是直接告訴孩子,你應該感到內(nèi)疚,比如罵她“不知感恩”“沒有良心”等等。
如果我們總是激發(fā)孩子的內(nèi)疚,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切東西都是我的錯,是因為我這個世界才變得這么糟糕。比如說,原來我不是媽媽歡樂的源泉,而是她的累贅和負擔……這樣的話就會讓孩子懷疑他自己的價值,讓他覺得自己總在給別人惹麻煩,以后就會活得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的,壓抑自己的想法,隨時想的是怎么樣不讓別人討厭,或者干脆就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了。
第四種心理控制方法叫做有條件的愛。照理說,父母對孩子應該是無條件的愛,不管怎樣我都愛你。但是,如果你說“你只有這樣表現(xiàn)我才愛你”“ 你如果那樣表現(xiàn)我就不愛你了”,以及在行為上:如果孩子表現(xiàn)好,你就對她百般的喜歡;如果表現(xiàn)不好,就對他很冷漠。
當你用有條件的愛來控制孩子的時候,確實經(jīng)常能達到目的,因為他太需要你的愛了,你會看到他果然按照你說的辦,但是那是他為了留住你的愛,偽裝出來的一個父母喜歡的自我。
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,他可能會出現(xiàn)抑郁無助的心理問題,而且不但不會真正地愛你,還很可能會恨你。有條件的愛,還會讓孩子貶低自我價值。它會讓孩子懷疑:爸媽真的愛我嗎,還是只愛我的表現(xiàn)?孩子會認為:我本身沒有價值,只有我的表現(xiàn)有價值;我只是滿足父母期待的工具。
第五種心理控制的方法叫做動機分析,比如孩子不喜歡奧數(shù)班,你說:“什么喜歡不喜歡?你不要以為我不知道,你不就是懶嘛!”或者你叫孩子穿一件衣服,她卻說另外一件更好看,于是你說:“胡說,明明是這件好看嘛!你就是故意跟我作對是不是?!”。分析動機是人類的本能。在跟別人打交道的時候,你總在有意無意地猜測對方的意圖,這有利于我們的生存繁衍。當然,我們一般不會直接說出來。男生向女生借書,女生一般不會直接說“你不就是想借借書還書來跟我接觸嗎,你別癡心妄想了”。但我們對孩子往往就會直接說出來,這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很弱小。我們對于孩子來說是強者,有時候話就會像霸道總裁對員工那樣無所顧忌。
最后一種父母心理控制的方法叫激發(fā)焦慮。焦慮是人類的一種正常情緒,當你擔心一件壞事發(fā)生的時候,就會感到焦慮。過高的目標、過大的壓力或者過于夸張的危險,都會讓孩子過得過度焦慮,由此引發(fā)失眠、疲勞、緊張、注意力不集中,你想讓孩子在焦慮的驅(qū)使之下自己好好學習,但很可能最后是孩子太焦慮了,根本學不進去。
最重要的是,我們家長自己先要調(diào)整心態(tài),不要太焦慮。很多父母的心態(tài),都是太著急太擔心太希望把孩子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培養(yǎng)。所以,我們才會一方面對孩子的身體呵護備至,另一方面對他的心靈揮起各種武器,打得遍體鱗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