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孩們在戀愛中,都會忍不住問這個問題,想通過 “作” 確認對方愛不愛自己,同時又擔(dān)心自己 “作” 過了,影響感情。左右為難。臺灣 "戀愛教母" 大 s 曾經(jīng)在一檔節(jié)目中,貢獻過一段很有名的“剝蝦論”,大意就是:女人吃蝦,一定要男人幫你剝。因為這段言論,大 s 成為了 "公主病”?“作” 的代名詞。
都說 "小作怡情,大作傷身" 。在戀愛乃至婚姻中,適當(dāng)?shù)男?"作" 確實可以為愛情添把火,但是操作不當(dāng),很可能會釀成火災(zāi)。

但是,到底要怎樣做,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迷人可愛的“小作精”,而不是變成“作妖”呢?
今天,就來和大家聊聊戀愛中的 "作" 。
01
“作” 其實是人類的戀愛本能
不管是查閱文獻還是回顧生活經(jīng)歷,少女都發(fā)現(xiàn):相比于陌生人,人們在親密關(guān)系中會表露更多的負面情緒,甚至出現(xiàn)更多的攻擊行為。
這里的攻擊行為,更多是指心理攻擊
批評、指責(zé)、否定對方的行為;
不回微信消息、掛斷電話;
威脅對方要分手;
在社交媒體上散播對方糟糕的評價;
撤回對對方的愛,比如以往每天都叫對方起床,但吵架了以后,就故意在對方有急事的早晨讓他睡過頭
心理攻擊是一種隱蔽的、無意識的攻擊行為,事后攻擊者往往會做出否認,為自己辯解:我不是要故意傷害你的!我就是氣不過!
這不是借口,他們在做出攻擊行為時,真的沒有想過要破壞這段關(guān)系,并且?guī)缀醪恢肋@種攻擊有多嚴重。
看,是不是很像我們平常說的 “作” ?心理攻擊的傾向不分男女,很多時候,在親愛的那個人面前,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成為 “作精” 。
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:面對陌生人時,我們往往要戴上面具,扮演一個禮貌有用的人,避免被當(dāng)成一個不懂規(guī)矩的任性小孩。
而在愛人面前,我們往往會將 TA 和自己的界限模糊化,把 TA 當(dāng)成另一個自己,會認為 TA 是安全的、可信賴的。
所以,我們可以更輕易地在親密關(guān)系中展示真實的自己,包括自己不被允許在社會中表現(xiàn)出來的那部分自己。
如果這種 “表現(xiàn)很差” 的自我能夠被對方接受,那么我們對于這段關(guān)系的評價就會更高,因為這種 “任性” 能夠釋放我們渴望被關(guān)懷、被理解的需求。
就像瑪麗蓮 · 夢露說的:如果你不能應(yīng)付我最差的一面,那么你也不值得擁有我最好的一面。
if you can't handle me at my worst, then you sure as hell don't deserve me at my best.
?“作” 可以,但要有底線
小作可怡情,而大作,就傷心了。

知乎上曾經(jīng)有一個熱門話題:因瑣事爭端把男友論文及資料全刪了,有挽回辦法嗎?怎么才能讓男友消氣?
這顯然已經(jīng)突破 “作” 的底線。
伴侶能夠無條件地包容我們的任性與脾氣當(dāng)然很好,但硬幣的另一面是,心理攻擊預(yù)示著伴侶個人痛苦的增加,即使對方并不認為這段關(guān)系是壓力的來源。[2]
也就是說,我們可以在伴侶面前自我暴露,不帶面具,發(fā)泄情緒,這也正是親密關(guān)系的意義所在,但是,任何一次 “作” 都是攻擊,都是對 TA 的傷害。
所以,我們的 “作” 是要有底線的,不能仗著被寵愛就有恃無恐,做出刪對方論文這種離譜的事情。

在刪男友論文事件中,“沒經(jīng)驗”“不是不講理的人”“有點任性” ,這些都是在辯解,仿佛只要說清楚了原因,對方就能夠諒解這件事情。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不合理信念(irrational beliefs),絕對化的要求意味著,這種所謂的 “作” 完全地脫離了現(xiàn)實。站在一個旁觀者視角,這種念頭的不合理之處就會顯現(xiàn)出來:一個人怎么可能永無止境地,單方面地忍受來自最信任之人的傷害呢?
擁有的時候有恃無恐,失去了才知道追悔莫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