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接觸異性就緊張,不知道怎么和
異性接觸。這種情況其實挺常見的,就算你小時候有過“早戀”,長大了也會有。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些情況?要求自己在與
異性交流的過程中不要犯錯,不斷給自己加壓?總擔心
異性對自己沒感覺,會發(fā)生一些最壞的事情?
總是避免和異性在各種社交場合主動說話?
認真對待異性的評價?
如果出現其中一種或多種,說明你已經陷入了與異性接觸的焦慮中。

你可能會想“我是不是有異性恐懼癥?”
什么是異性恐懼癥?根據百度百科,異性戀恐懼癥是指患者潛意識里有強烈的接近異性的欲望,另一方面又有嚴重的焦慮,因此在異性面前表現出異常緊張和恐懼的癥狀,有的甚至出現異性參照妄想等心理癥狀。對異性的恐懼主要表現在不敢和異性進行眼神交流,不敢和異性說話。即使和異性說話,也會面紅耳赤,口齒不清。當他們看到異性向他們走來時,他們會感到緊張和出汗。
我覺得你的情況沒有“異性恐懼癥”那么嚴重,只是面對異性時緊張焦慮。
那么,為什么你年輕的時候會避免和異性接觸,因為你對異性沒有抗拒和恐懼?
讓我們一起尋找焦慮的源頭。
很多人在與異性接觸時都會緊張,原因有兩個:
第一,我不能忍受不確定性;
第二種是完美主義。
你不能忍受不確定性是什么意思?

就是你希望一切都是確定的,否則你會焦慮。比如你想和一個異性交往,但你必須確定他會歡迎你,會和你交朋友,你才愿意和他交往?;蛘哒f,如果你想和一個異性交往,你必須確定他是安全的,你才愿意和他交往。
你不愿意邁出這一步,是因為你不確定別人會不會聯系你,或者這個聯系是否安全。
想一想,你有這個想法嗎?當然,在你不確定別人是否會愿意和你交往之前,采取穩(wěn)妥的策略,避免接觸。你真的可以不犯錯誤,不失敗或讓自己失望。但是,你可以想象,你在阻止美好的事情發(fā)生:接近一個異性,愉快地墜入愛河。
完美主義,顧名思義,就是追求完美的選擇。
源于你對自己是否優(yōu)秀到可以被別人接受的懷疑。因為你可能認為你必須做得很好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,所以你有很多疑慮。
難以忍受的不確定性和完美主義的思維可能是問題的根源。它不僅會阻止你做出不完美的選擇,還會阻止你做出任何選擇。但是你已經發(fā)現問題了,而且因為這個問題,你有點心煩。從這一點可以看出,你面對異性時采取的安全策略只能暫時緩解焦慮,而且會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重復;這種策略會讓你偏離自己的目標或價值觀,阻止你墜入愛河。
可能你小時候的思維模式和現在有點不一樣。經歷會塑造人。
如果你在和異性接觸的時候變得緊張,那真的會影響我們的社交生活,甚至愛情和婚姻,所以這個問題需要解決。
那么,我們在與異性接觸時,如何打破這種緊張的循環(huán)呢?
第一步是和自己對話。
你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:

1.我害怕什么?
2.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最壞的后果是什么?
3.這對我,我的生活和未來意味著什么?
從這些問題中,你可以發(fā)現你所面臨的“威脅”是什么。
第二步,改變思維模式。
我們的思想是我們情緒和行為結果的原因。
“我必須百分百確定”“我必須完美”這樣的想法,需要轉化為“我愿意面對不確定性”“我可以犯錯”。
比如“如果我不小心接觸了異性,可能會有不好的事情發(fā)生”。這種思維方式可以改為:“我可以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,但我知道我可以影響但不能控制結果?!?
再比如:“只有事情做好了,我才會覺得好(有條件的自我接納)。這種思維方式可以調整為:“我知道自己有些事做得好,有些事做得不好,但是好與不好并不能體現我作為一個人的真實價值(無條件的自我接納)。
也就是說,你要用一些積極的、拓展的思維來代替原來不合理的思維。
第三步,設定合理的目標。
對于與異性的接觸,可以制定合理的目標和行動計劃。
比如目標可以是“我想每天和5個異性聊1分鐘以上。”

目標設定越低越好,容易實現。不要期望太高,盡可能降低期望值。
行動計劃是什么?分階段學習溝通技巧,參加特定的活動,營造相處的環(huán)境,等等。
第四步,用小動作獲得成就感。
設定目標后,可以用“小步原則”邁出一小步。
比如先找一個你認識的異性聊聊今天的天氣。當你發(fā)現其實沒那么可怕的時候,你已經前進了一大步。
第五步,接觸異性,把“恐懼”變成“能力”
初始任務完成后,給自己一些高階任務,多接觸
異性。接觸多了,發(fā)現沒什么好怕的。這種“暴露療法”可以讓你不再害怕接觸異性。當我們和異性接觸時,我們會緊張。也許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正確的思維模式。當我們調整思路,邁出一小步,就會打破這種緊張,改善現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