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情是永恒的話題,
愛情,有人為之喜,有人為之憂;有人為之歡笑,有人為之淚流;有人為之振奮,有人為之消沉;有人飛蛾撲火,有人隔岸觀燈。大部分人只知道,
愛情的滋味是什么,卻不明白這個滋味是本味,還是變味。
也許有的人能看明白,但不愿意說清楚。

愛情,自帶濾鏡
凡是愛情,都自帶濾鏡。
初見,首因效應。
再見,近因效應。
不見,自己就編織一場浪漫劇,自導自演。
在這個過程中,始終伴隨的,是暈輪效應,如濾鏡一樣,過掉了對方身上所有的不堪,只留下看似美好的存在,不斷彌漫、擴散。
如果你遇到的愛情是雙方一見鐘情,即首因效應,第一印象起了作用,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。
如果你們是日久生情,可能是近因效應,你們的優(yōu)秀品質在不斷地相處中,被對方發(fā)現(xiàn),刷新愛意。
一見鐘情,再見生情,不見情深,都有理想化的傾向。
你們的某個點,是對方很喜歡的,或者是你們彼此身上沒有的。
因為喜歡某個點,而喜歡上了整個人。
你們希望這個點能夠閃閃發(fā)光,照亮你們彼此的生活,讓陰暗都退去。
而整個人身上,還有其他槽點,你們可能不能接受,但在初期,你們會忽略。
不是你有意要忽略,而是你真的覺得,你只要擁有對方的那個點,就夠了,其他都不重要。

對方也這么覺得嗎?
可能不是。
因為Ta清楚自己身上有哪些點,可能是連Ta自己都不能接受的,所以Ta也不相信你能接受。
這時候的你,可能會進入一場自我感動。
對方一點小小的溫暖,都會被定義為愛。
舉手之勞,都以為勞了大駕。
那些讓你感動的瞬間,是你自己編織又放大了的美麗夢幻。
如凝神月亮,感覺月亮也凝視著你。
你望著對方的眼,就覺得Ta變成了你眼中的淚。
如果你始終看見的是Ta的美好,那Ta可能會相信, Ta在你眼中,就是男神或女神,Ta自己也漸漸地認為,自己是完美無缺的。
這時候,愛情就發(fā)生了。
完美的愛情假象,也開始了。
46歲的殘疾女詩人余秀華和90后的楊櫧策戀愛定婚后,引起了一片質疑。
很多人說,楊櫧策愛的是余秀華的錢,余秀華圖的是楊儲策的年輕。
在輿論的壓力下,兩個人沒有退縮,而是互挺。
余秀華在她的微博里寫了她跟楊櫧策從相識到情定的5個心路歷程:
- 余秀華喝醉了在直播時胡說八道,楊櫧策聽說她胃疼后寄蜜蜂給她,知道她為情所困,徒步從武當山走了6個小時,為余秀華祈福。余秀華為楊櫧策的虔誠感動。
- 余秀華不敢確定這份感情的性質,自己拿不出態(tài)度。楊櫧策單方面在社交媒體公布了兩人的戀情,并讓單位和家人都知道了,余秀華說,他沒有把她隱藏起來,這份坦誠可貴。
- 兩人初次約見,互生歡喜,打破了余秀華對男性身體的厭惡和懷疑,余秀華說,生而為人,到此不虧,但她也有凌空之心,不讓彼此陷入泥濘。
- 兩人一起在鄭州游玩時,余秀華天天喝得六親不認,楊櫧策次次把她背回賓館,給她洗衣刷鞋,仔細體貼,余秀華說,在楊櫧策用力愛她時,她只有為他加油。
- 余秀華與幾位好友到了楊櫧策的住地神農架,見了他的女兒和領導,楊櫧策包直升機帶她看了神農架的山峰和大九湖,讓余秀華感嘆,楊櫧策帶她見識了從高空看山的氣魄,感覺遠離了生活的溝壑羈絆。

余秀華和楊櫧策的戀愛經歷并不復雜,但對于各方面懸殊都很大的兩人來說,關系發(fā)展得這么迅速,且沒有半點猶豫和藏掖,實屬不易。
很多人不看好他們之間的感情,質疑他們,究竟是哪里來的勇氣,可以接受這份為世俗不看好的關系。
但他們卻樂在其中,我想可能得益于彼此都有的迷之自信。
余秀華的詩,透著一種和身體上的殘疾不相容的野性與大膽,也許很多人看著有違和感,替她捏了一把汗,但她卻活得那么坦蕩,愛得那么恣意,完全不管別人怎么看。
她成名的原因,大概不光因為她的詩,也因為她這么一個殘疾人超常的認知和行為,打破了普通人的精神桎梏,人們因此而喜歡她,或厭惡她。
作為一個腦癱詩人,一個離過婚的46歲女人,嘴歪,口齒不清,走路搖晃,對愛已經不抱任何希望,她實在沒有多少可以計較的東西。
她唯一可以揮灑的,就是她的詩,可以沉迷的,就是她憧憬的愛情。
她敢于展現(xiàn),敢于釋放,敢于追求,敢于接受,沒有把自己的原欲,定為原罪。
這讓作為常人的我們,自愧不如。
常人的念想,一點不比余秀華和楊櫧策來得少,但卻常常掐滅它們,怕世人不接受,怕對方不接受,或自己不接受。
只要看起來不正常,想起來不合理,就擔心被定罪。
實際上,沒有人可以給我們定罪,大部分人,都毀于自罪。
愛情的路很坎坷,上道后,如果不帶一把自信的刀,一路荊棘,會把你掛得遍體鱗傷,等不到看見遠方的風景,就會躺倒。

愛情中,逃不開性。
有人為愛而性,有人為性而愛。
有人因無性而不愛,有人無性依然愛。
也有人因不能性而不敢愛。
這幾種情況不能說哪種好,哪種不好。
但卻能夠從里面,看出一些道道。
愛與性本來應該合一,身心協(xié)調,才算是愛情。
為愛而性的人,對于精神的需求比較高。
為性而愛的人,較有責任感和注重承諾。
這兩種情況,我們可以大致歸因于女人與男人的性別差異。
無性而不愛,追求感官現(xiàn)實的享受。
無性依然愛,重于靈魂的契合度。
不能性而不敢愛,可以反過來說,是不敢愛而不能性。
女人沒有冷與淡,冷淡是對你沒感情。
男人沒有行不行,不行是不愿把全身心交給你。
他怕你傷害他,所以他不敢;他怕他傷害你,所以他不能。
?Ta是你的重要他人,你是Ta生命中的至重。
這是最好的愛情。
這里不是說,什么時候,Ta都得把你放在心上。

今天最重要的事可能是工作,明天可以是學習,后天可能是爸媽,大后來可能輪上你。
但如果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,都沒有把你放在首席過,你得思考你在Ta眼中算什么。
你有一個重要他人,Ta可能就是你的最愛。
你是Ta生命中的至重,Ta就是愛你的。
看一個人愛不愛你,就看你是不是Ta心中最重要的人。
你愛不愛Ta,就看Ta在你心中排第幾位。
檢驗愛情的一個簡單方法,就是重要他人與這個人生命中的至重,占比是多少。
你的事,是否被放在心上。
你需要對方的時候,Ta是否能排除萬難及時趕來。
說排除萬難,其實沒那么難。
說沒時間,說不方便,那都是借口和理由,是放大了的難。
任何一個說沒時間的人,在自己最重要的人和事面前,都能抽出來。
在重要的人面前,沒有不方便,只有不畏難。
你把Ta看得太重要,你在Ta眼中,就沒那么重要了。
實際上,重不重要,不是一個權衡,而是一種感覺。
感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。
如果你們的重要性并不對等,你是否要降低Ta在你心中的比重?
如果愛情跟砝碼一樣,可以隨意增減的話,那就是一場交易。
你會為愛情傷心,除了證明你愛Ta外,還能證明什么?
Ta沒那么愛你唄!
或者,Ta沒有達到你對愛情理想模型的期待,失望而已。

遇到感情問題的咨詢時,有時候,我會不忍心揭穿真相,因為那段感情,帶給他們的感覺確實很美好,很舍不得,又何必一竿子挑破呢。
不去揭露最后的真相,是讓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感情還懷有希望和念想。
如果有這個承受力,或者有人已經走入了死胡同,再讓他們認清現(xiàn)實也不遲。
愛情的發(fā)生,是因為喜歡某個點,而喜歡上了整個人。
而后期,為什么又不一樣了呢?
可能是那個點已經擁有了,你想要更多。
或者,那個點沒有很好地滿足你,你開始在意其他點了。
這時候的濾鏡被拿掉了,整個人呈現(xiàn)在你面前,光環(huán)也散去了。
加法做完了,開始做減法。
減到負分了,離理想的愛情太遠了,就會失望,愛情也就結束了。
理想的愛情并不存在,所以注定破滅。
迷霧散去后,如果你們還能走在一起,這份愛才是結實的。
如果有一方轉身,另一方不肯離去,可能不是貪戀什么,而是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愛了多年,到頭來,只不過愛了個寂寞。
Ta只是想在寂寞里多呆一會兒。
愛情,不但離理想太遠,離現(xiàn)實也很遠。
異地的困難,父母的阻撓,工作的牽絆,經濟的壓力,還有很多情不得已的東西,橫亙在彼此面前。
倘若真有情,現(xiàn)實困難算不得什么。
能夠被現(xiàn)實阻斷的愛情,不叫愛情,叫考量,叫權衡。
所以,沒有幾個人有資格,說自己遇到的是愛人,自己的感情叫愛情。
看透了愛情,并不是什么好事。
它讓你失去對生活的熱情,對人的牽掛,對美好的向往。
如夢初醍后,不能接受的,不知是夢,還是醒來。
理論上來說,為愛情尋死覓活,實在沒有必要。
情感上來論,它就是會讓你在某一個時刻喪失理智,哪怕平時偽裝得再好。
是不是夢醒了,就不愛了呢?
如果愛情這般簡單,那就不會成為古今中外名人紳士凡夫俗子的致命傷,不會愛恨交織,不會愛而不得,孜孜以求。
常人眼里的愛情,是一支迷幻劑,是一個童話故事,看起來很誘人或傷人,是甜蜜或苦澀的滋味,但這都是變味,是加了油鹽醬醋通過各種演化發(fā)了酵的。
心理學中的愛情,是對理想對象的投射,一旦投射失敗,本來的滋味就出來了,這時候的味,才是本味,是菜的味道。
這時候的愛情,才是真正的愛情,而不是投射出來的理想愛情。
我們不能因噎廢食,那是傻子才會干的事情。
愛情雖然沒那么美好,但也不可或缺。
不遇到錯的人,怎么知道哪個對?
口味不同,不能怪食物。
Ta沒那么喜歡你,不是你不夠好,可能是足夠好,Ta望而怯步了。
也可能是Ta有比你更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人需要關注。
還有可能無論你怎么好,Ta就是不喜歡。
雞鴨魚肉好嗎?喜歡吃葷的人可能離不了,素食主義者就認為那是穿腸毒藥。
蔬菜水果好嗎?它們是養(yǎng)生主義者的最愛,懂得平衡營養(yǎng)的人就不會選擇偏食。
每個人根據(jù)自己的口味,發(fā)展出自己的一套信念和說辭,為自己奉行的事找到理論依據(jù),并義無反顧。
愛是人自始至終的心理需求,沒有人能拋開愛而獨活。
離了愛,也許可能活著,但活得沒有質量,沒有趣味,活的是行尸走肉。
如何發(fā)現(xiàn)Ta于你來說,是不是合適的人?
電視劇《知否》中,盛明蘭說過這樣一句話:
與人相守,最終依靠的,還是那品性的最低處。
對方品性的最低處,是不是你能接受的。
明蘭準備答應賀家公子的求婚時,賀弘文姨媽家的表妹出現(xiàn)了,雖然賀公子心里只有明蘭,但他禁不住母親和姨媽一家的糾纏,央求明蘭答應納表妹為妾室。
明蘭發(fā)現(xiàn),賀弘文的最低處,是心軟。
兩情相悅的明蘭和小公爺,最終也只能分道揚鑣,無論明蘭如何堅決,小公爺在家人和明蘭之間,還是舍棄了明蘭。
小公爺?shù)淖畹吞?,是妥協(xié)。
只有顧二叔,排除一切阻撓和困難,娶到了明蘭,并處處維護她的周全。
當然,顧二叔也有最低處,他最不能容忍的,就是別人的算計。
而明蘭在愛情中,心思單純,所以他們倆能夠走到一起。
不管品性的最低處是什么,底層邏輯,依然是,你在Ta心中是否重要。
愛情可以難得糊涂,也可以一眼看透。
看透了愛情,還相信愛,跟看透了一個人,還依然愛Ta一樣,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。
只不過,這時候得掂量掂量,對于愛情的期待。
愛情從開始到結束,經歷的是投射形成——投射破滅的過程。
理想的愛情,是完美的,但只看到對方好的那一面。
真正的
愛情,是完整的,有好的一面,也有壞的一面,好與壞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