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里的寶寶洗完澡還沒穿好衣服就亂跑、摸摸甚至把玩自己的性器官、男寶寶掀女孩子的裙子、男女寶互相嘲笑對方站著/蹲著上廁所……
這些讓大人看起來尷尬的小細節(jié),其實是寶寶對“性”與生俱來的好奇心。
根據《 2019 - 2020 年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報告》,57% 的大學生從沒有和父母談論過性,而在少數涉及性的經歷中,家長唯一教給孩子的,卻是對性的羞恥感。
由于性教育的缺失,中國孩子們傾向于“自我探索”,網絡上小黃文、小黃片、小黃圖等信息較為常見的“性啟蒙”。這些色情作品對于性的描繪大多是不真實和不科學的,常常誤導人們的性態(tài)度和性行為。

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文利老師在《標準生活》雜志的采訪中談到,性教育最大的阻力是性污名化的影響。
我們常常秉持著這樣一種觀念:
與孩子談性會讓孩子變得不純潔,提早性行為的發(fā)生年齡,從而對性避而不談,同時卻相信那些重要的性知識可以一下子就做到無師自通、頓悟、或是早晚都會明白。
盲目且沒有依據
但父母們對于性真的非常避諱甚至厭惡談起。談“性”色變是80、90一代人的父母在給予子女性教育的普遍態(tài)度,到我們這一代,應該科學對待寶寶的性教育了。在兒童的健康教育中,性教育占據重要地位。它不僅影響到兒童的生理發(fā)展,并且對兒童日后形成正確的性態(tài)度、性道德以及健康人格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就理論而言,我們的性教育也許不算缺乏,但對于性,可能一直不知道怎樣看待,畢竟書上沒寫不是嗎?
性教育的缺乏,沒能讓孩子們遠離性的傷害(正如不愿談論性的成年人擔憂的那樣),反而失去保護自己的能力。
近 5 年來,我國每年人工流產的總數一直徘徊在 950 萬左右,而小于 20 歲的女孩已成為人工流產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。
相比起自我摸索和大人的支支吾吾,更糟糕的性啟蒙來自“性騷擾”,而由于對性的無知,孩子們很難分辨。

人們提及性教育時更多強調的是性安全和性行為,但實際上性教育所包含的內容要廣泛的多。
發(fā)表在《 Sex Education 》的一項研究調查了美國大學生們期望接受怎樣的性教育,其中就包括了:涵蓋不同的性行為和身份(同性性行為和性少數群體身份的討論)、性的情感和關系方面(如何處理兩性關系的情感和精神層面,如何讓應對性侵犯和脅迫的情況)等。
全面的性教育包括性信息的傳達,價值觀和社會規(guī)范的教育,人際關系技能的培養(yǎng),以及鼓勵學生不僅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也要抱著對所有人的尊重、寬容和同情心,為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負責。
如何在寶寶性心理的萌芽解階段給寶寶恰當的性教育?
1、認識身體
對寶寶的性教育,得從認識男女身體差異開始。
可以先從繪本的卡通形象開始,,引導寶寶去認識性器官、乳房等標志性別的身體特征,用美好的語言、美好的形象,讓寶寶自然地認識并接受自己跟異性身體的特征,產生初步的性別意識。
3歲前的寶寶,還可以輪流和爸爸、媽媽進行親子沐浴。爸爸媽媽可以利用自己跟寶寶的身體引導寶寶認識身體部位。不過親子沐浴不建議超過3歲半。
2、隱私教育
認識了男女身體結構差異,有了一定的性別意識,要跟寶寶一再強調“隱私部位”!讓寶寶牢記穿背心和內褲的地方就是隱私部位!不許自己把隱私部位暴露在外面;不允許外人看、外人摸(爸爸媽媽、爺爺奶奶、外公外婆等親密的人,還有醫(yī)生做身體檢查才可以);不能因為好奇就去摸別的小朋友的隱私部位。
3、安全教育
要教育寶寶如果有人觸摸自己的隱私部位,需要大聲求救,告訴爸爸媽媽,告訴老師,甚至可以用打破東西的方式發(fā)出聲音引起大人關注。不要隨便與陌生人接觸,遇到危險可以騙壞人,自己必須先跑,跑到有家長、老師或者保安的地方求助。
科學的性教育,爸爸媽媽們應該謹記“尊重、放松、坦率、引導、親密”的原則,以平等的眼光與寶寶進行交流,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小大人,理解TA對性的好奇,放松、自然地與其交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