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意外得知的隱秘戀情
近日,小趙與許久未見的好友小錢碰面,一聊才驚覺,小錢竟已和男友同居長達 1 年之久。可上回兩人相聚時,小錢還聲稱自己單身。
面對小趙滿臉的疑惑,小錢無奈地說道:“他始終沒有公開我們的關系,也從未帶我見過他的同事、朋友,甚至連表白都沒有過,我都不確定我們算不算正式確定了戀愛關系。”

小趙滿臉驚訝,追問道:“都沒表白過,那你們怎么就開始戀愛了呢?都同居這么久了,在你心里肯定是把他當男朋友了吧。”
小錢有些迷茫地回應:“我感覺我們是在戀愛,可又不太清楚該怎么界定。”
小趙接著問:“那你希望公開你們的關系嗎?”
小錢點頭,急切地說:“當然希望啊,我甚至想帶他去見我爸媽,可他就是不肯。”
聽聞此言,小趙想起之前看過的 “不可解釋的愛情” 這一概念。一段已然融入生活的感情,卻仿佛難以說清道明,問題究竟出在何處呢?今天,就讓我們深入剖析一番。
二、難以定義的愛情剖析
(一)無始無終的情感模式
美國一項針對 2647 個樣本(年齡范圍為 18 - 59 歲)的線上調(diào)查表明,高達 69% 的人對自己當下約會的關系是否算戀愛并不確定;另一項專門針對女性的研究顯示,73% 的女性表示 “常常無法確定自己是否處于約會之中” 。
一般而言,不可解釋的愛情具備以下特性:
模糊的起始
聽起來似乎是個浪漫至極的故事,兩人無需緣由,也無需儀式感,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,享受著肉體的愉悅與生活中的形影不離,沉浸在愛情的激情與甜蜜里,然而,卻沒人愿意去挑明這份關系,就這般曖昧著,卻又都清楚不止是曖昧那么簡單。
缺乏承諾
這里所說的承諾并非單指婚姻。很多人誤以為愛情中的承諾就是步入婚姻殿堂相伴一生,實則不然。比如,“從今日起,我成為你的女朋友,你需要我的時候,我定會在你身旁”,這是一種承諾;“為了我們的未來,我要從現(xiàn)在開始努力存錢”,同樣也是承諾。但在不可解釋的愛情里,往往這類承諾都不存在。就像小錢的男友,每次一談及未來的發(fā)展方向、兩人關系何時更進一步等話題,他要么避而不談,要么敷衍幾句便轉(zhuǎn)移話題。
隱秘狀態(tài)
通俗來講就是 “地下戀”。小孫和她的前男友便是如此,明明戀愛已一年,可由于兩人所在公司是競品,為避免麻煩,便一直隱瞞這段感情,從不向任何人提及。有一回被其他同事撞見,小孫尷尬地解釋說是普通朋友,當時她前男友聽了很是不悅,兩人為此還大吵一架。這便是藏匿式的愛情,很多時候覺得 “不公開” 是無奈之舉,可當另一半在眾人面前否認這段關系時,信任便會面臨崩塌。深愛的人,卻要裝作不相識,即便愛意再濃,在這種不安全感面前也極易動搖。
(二)清晰關系的重要性
或許不少年輕人會覺得,曖昧很正常,自己舒服就行。的確,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愛情觀,這些觀念本身并無對錯之分。此前我們的文章曾解讀過,秉持 “悲觀保留型”“游戲手段型” 愛情觀的人,更傾向于選擇邊界模糊的關系 。但前提是,這是雙方共同的愛情觀與選擇。否則,一段 “不可解釋的關系” 往往暗藏諸多隱患。
期望差異導致失衡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在不可解釋的愛情中,雙方對于親密、界限、忠誠、責任的期待常常存在差異。簡單來說,就是一方渴望承諾,另一方拒絕承諾,進而引發(fā)權利和需求的不平等 。例如,渴望承諾的一方,期望兩人能有更多相處時間,擁有更高質(zhì)量的陪伴;而拒絕的一方,態(tài)度往往隨心情而定,心情好時親密無間,不想搭理對方時則極為冷漠。真心付出的人,會將對方視為自身的一部分,在對方有困難時全力支持,甚至投入金錢;而只想曖昧的一方,可能不愿承擔任何責任,關鍵時刻只會退縮。
承諾缺失,愛情失護
不可解釋的愛情最顯著的特征便是沒有承諾,而在心理學家眼中,承諾一直是愛情三元素(另外兩個元素為激情和親密)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2016 年,心理學家 Brian Ogolsky 通過大量訪談,總結出情侶日?;又械乃姆N “承諾信號” :
社會參與的承諾(Socially involved commitments):邀請你融入我的社交圈,讓我們的未來有更多人的見證;
關注伴侶的承諾(Partner focused commitment):你是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人,我做決定時都會考慮你的感受;
戲劇性承諾(Dramatic commitment):說好要結婚,可過陣子又沒了下文,未來充滿變數(shù);
沖突不斷的承諾(Conflict-ridden commitments):經(jīng)常爭吵,能維持當下感情就不錯了,無暇顧及未來。
研究表明,擁有前兩種承諾信號的關系更為親密,對感情的滿意度也更高。而后兩種承諾狀態(tài)(即承諾缺失或不穩(wěn)定),往往預示著分手在即。這是為何呢?一方面,承諾關系能給人帶來安全感,這是彼此經(jīng)營親密、享受激情的重要前提,尤其對女性而言。短暫的曖昧尚可,但長期處于一段不可解釋的關系中,很多女生會極度缺乏安全感,兩人爭吵也會愈發(fā)頻繁。另一方面,承諾會讓我們對伴侶產(chǎn)生 “積極錯覺”,即當我們認定對方是自己的愛人伴侶時,會以更積極的視角包容對方,更樂觀地看待這段關系 。這種錯覺實則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機制,若沒有這層錯覺,一個曖昧對象隨時可能讓自己心生厭煩,進而迅速逃離。

三、不愿確定關系的人群分析
前面提及,秉持 “悲觀保留型”“游戲手段型” 愛情觀的人,更不愿明確自身關系。在心理學家看來,這類人往往有一個共同特征 —— 依戀回避 。他們自我價值感高,對他人價值認可度低,簡單來說,就是不信任親密關系,認為自己才最可靠(通俗點講就是比較 “渣”,但這種 “渣” 背后也值得剖析)。對于感情,他們既渴望又害怕,于是退而求其次,選擇處于邊緣地帶,保持若即若離的狀態(tài) —— 對他們而言,這最為安全。而這種依戀回避,更深層次的原因源于成長過程中可能受到的影響:
父母感情不和,或者早年感情經(jīng)歷不順,致使他們覺得感情不可靠。
從小過度承擔家庭責任,父母的矛盾都找自己解決,久而久之便厭倦了責任。
曾經(jīng)遭受欺騙或背叛,便用 “邊界” 來保護自己。
成長過程中一帆風順,從小放縱慣了,道德感較低,不喜歡任何被束縛的責任。
四、應對此類感情狀態(tài)的方法
必須承認,大多數(shù)選擇不可解釋感情的人,幾乎都不愿直面這個問題。真正痛苦且想要解決問題的,往往是他們那個 “渴望承諾” 的伴侶,比如小錢。所以,問題就轉(zhuǎn)變?yōu)?,面對一個不愿給予承諾、具有依戀回避特質(zhì)的伴侶,我們該怎么做?
從小趙的觀察來看,很多人面對這樣的伴侶時,都會選擇 “妥協(xié)”。他們的理由是:“不能逼得太緊,否則他會躲得更遠。”
小錢也說:“每次想和他好好聊聊,可最后總是不歡而散,他不想聊,我也不能強迫他,只好算了。”“不逼了,順其自然吧”—— 這是最常見的做法。
但美國普渡大學的 Arriaga 等人通過長期追蹤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“保持距離” 只會進一步加重伴侶的依戀回避,因為他們最大的癥結在于不信任他人、不信任關系。一段忽遠忽近的關系,并不能真正增加他們對關系的信任,反而會讓他們更加小心翼翼 。
而真正能緩解伴侶依戀回避的方法,是打破隔閡、勇敢地走進對方內(nèi)心,直至對方信任感增強。當然,說起來容易,實際操作卻困難重重。并且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:這類人很難改變,你可能付出諸多努力,仍得不到回應,最終兩人只能不了了之。所以,若你想清楚自己無法忍受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,那就及時止損。若你真的珍視這段關系,還想繼續(xù)走下去,不妨試試以下方法:
主動交流,學會傾聽
依戀回避的人典型特征是 “一遇到正經(jīng)問題就回避,不愿深入交談”。作為伴侶,若你能主動敞開心扉,并用心傾聽,將逐漸建立起他們的安全感與信任感。即便常常被拒絕,仍需主動開啟交流。即便對方習慣轉(zhuǎn)移話題,你也可迂回繞回?;蛟S起初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對方不愿深入交流,但隨著關系加深,這種交流的機會會越來越多,一旦話題打開,對方也會愿意分享更多。若他們偶爾的坦誠能被傾聽和接納,信任感將大幅提升。
關注獎賞,淡化付出
由于對關系缺乏信任,依戀回避的人極易計較得失,將愛情視為一場交換,不敢付出過多。若日常聊天聚焦于 “收獲、快樂”,細數(shù)點滴美好回憶,而非總糾結 “我為你做了什么”,會提升對方給予承諾的意愿 。愛情本就無法用秤衡量,既然你已看透這個人,還決定與之相伴,那不妨多關注快樂的方面,讓他慢慢放下防備,愿意敞開心扉。
創(chuàng)造契機,構建承諾
承諾也分不同類型,并非只有結婚、談一輩子才叫承諾。簡單來說,可分為 “關系驅(qū)動型” 和 “事件驅(qū)動型”:
關系驅(qū)動型承諾:是雙方在情到深處時做出的承諾,即情感推動理性決定。
事件驅(qū)動型承諾:大多與外在環(huán)境相關,比如因父母要求而決定訂婚。
多數(shù)回避型的人厭惡的其實是事件驅(qū)動型承諾,你可嘗試從關系驅(qū)動型承諾入手。例如,約上熟悉的朋友一起運動、共同制定未來 2 年的旅行計劃、一起探討未來想過的生活…… 向?qū)Ψ絺鬟f信號:平淡生活里,我愿將你置于生命重要位置,為你著想;雖然我不想大肆公開關系,也不想父母過多干涉,但我希望我珍視的朋友,你也能結識。這樣的信號,會讓你們的關系愈發(fā)清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