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在網(wǎng)絡上讀到了一段文字,有人如此描述自己與戀人之間的關系:
“我們共進晚餐,一同觀影,共享床鋪,但我卻從未真正了解過他的內(nèi)心。我也未曾向他敞開心扉,分享過自己的感受。我們之間,沒有溝通,沒有交流,明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,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……”
讀罷這段文字,我不禁想起了那位脫口秀演員思文的經(jīng)典段子,她將自己的伴侶比作“睡在下鋪的兄弟”。
思文在《脫口秀大會》上的那些幽默卻深刻的片段,與這位網(wǎng)友的境遇不謀而合。他們都把戀人關系活生生地過成了室友關系:只有物理上的共處,卻缺乏深層次的情感聯(lián)結。

一方面,兩人的生活軌跡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;另一方面,他們之間的共同話題卻越來越少,內(nèi)心的情感被緊緊包裹,不敢輕易向?qū)Ψ秸孤?,關系里彌漫著不信任的氣息。
這段關系,除了名義上被冠以“親密關系”的標簽外,實際上與親密二字相去甚遠。因此,有人將這種關系形象地稱為“假性親密關系(pseudorelationship)”。
01 “假”在何處?
“假性親密關系”一詞源自網(wǎng)絡,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學術語。但在這個概念中,“假”字卻精準地概括了這種關系的本質(zhì),它與真正的親密關系背道而馳。
在我看來,“假性親密關系”是一種為了逃避真正的親密而誕生的關系形式。在表面上,兩人看似親密無間,但實際上,雙方都不敢在關系中暴露真實的自我,而是默契地回避了無條件的付出、坦誠與接納。
換句話說,這種關系的“假”在于雙方都沒有在親密關系中展露真實的自我。
以大衛(wèi)·芬奇執(zhí)導的愛情驚悚電影《消失的愛人》為例,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在外人眼中是金童玉女,婚姻看似美滿。然而,隨著劇情的推進,觀眾才逐漸發(fā)現(xiàn)他們真實的情感狀態(tài):在一起,卻感覺不到“愛”。女主Amy希望婚姻完全按照她設定的模板進行,要求男主Nick扮演她所期待的丈夫角色,卻從未真正關心過Nick的真實感受。
這就是一種典型的“假性親密關系”。在這種關系中,雙方分別扮演著“表演者”和“觀眾”的角色。“表演者”努力取悅“觀眾”,而“觀眾”則不斷退縮,讓“表演者”試圖去拯救和修復這段關系。最終,雙方陷入了疏遠和退縮的惡性循環(huán)。
02 假性親密關系的成因
那么,這種“假性親密關系”是如何形成的呢?
心理防御機制的共謀
有研究者認為,“假性親密關系”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共同創(chuàng)建的心理防御系統(tǒng)。每個人建立防御系統(tǒng)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自己,避免受到傷害。
在任何關系中,隨著時間的推移,雙方對彼此的依賴程度會逐漸加深,對對方的要求和期待也會相應增加。然而,當對方未能如我們所愿地給予反饋時,我們很容易感到失望和受傷。為了避免這種傷害,我們選擇隱藏真實的自我,讓自己處于被動的地位。
比如,有些人從不主動發(fā)起聊天,但對方發(fā)來消息時卻能做到秒回。這種看似積極的回應,實際上是一種回避式的相處方式。雙方只進行淺層次的溝通,避免觸及深層次的情感問題,從而維持一種表面上的和諧。
但更深層次的本質(zhì)在于,兩個人都在防御那種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的真正親密狀態(tài)。他們害怕矛盾的出現(xiàn)會破壞關系的和諧,因此選擇回避矛盾,維持表面的平靜。
童年模式的強迫性重復
習慣處于“假性親密關系”中的人,往往與童年的經(jīng)歷密切相關。在原生家庭中,父母的相處模式可能就是這樣一種缺乏深層次情感交流的狀態(tài)。
成年后,我們傾向于重復早年間令我們感到痛苦的事情,以便體驗同樣的情感。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“強迫性重復”。一個人之所以會不斷地重復童年的痛苦,是因為那些情感是熟悉的,而熟悉會帶來安全感。因此,我們寧愿復制痛苦,也不愿做出改變。
然而,這種關系注定難以長久。就像電影中的Nick,在維持了五年的“假性親密”婚姻后,最終還是感到了厭倦,提出了離婚。
03 打破假性親密關系的惡性循環(huán)
愛情真的能持久嗎?時間的流逝會如何影響愛情?如何在關系中實現(xiàn)真正的親密?
研究已經(jīng)證實,結婚后,浪漫的愛情確實會逐漸減弱。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愛情的流逝。實際上,我們可以通過積極的努力來維系和增進親密關系。
2004年,有研究者對96對已婚夫婦進行了為期42天的日記追蹤。結果顯示,在日常生活中,較多的自我表露和伴侶的積極回應都有助于增加親密感。這表明,充分的自我暴露和伴侶的回應是維系婚姻的重要因素。
打破“假性親密關系”的惡性循環(huán),需要從敢于袒露真實的自我開始。我們需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同時也需要傾聽并回應伴侶的感受和需求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系。
電影《心靈捕手》中的咨詢師Sean與男孩分享了他與妻子相處的細節(jié)。Sean說:“我太太一緊張就放屁,有天晚上放屁太大聲把狗吵醒了……她以為是我,我不忍心告訴她,就說是我。天吶,她把自己臭醒了……”但他也溫柔地表示:“正是這些被人稱之為不完美的小瑕疵,讓她成為了我太太,這是她可愛的地方。”
《品格之路》的作者寫道:“愛是一種屈服。愛的基礎是人們甘心情愿地表現(xiàn)出脆弱性,而且愛會加劇這種脆弱性。”真正的親密關系建立在于表達、回應和接納。我們需要勇敢地摘下面具,卸下偽裝,把真實的自己袒露出來。
對于不善于表達自己情緒的人來說,這確實很難。但我們可以從一件小事做起:每天記錄三件發(fā)生的事情以及它們給你帶來的情緒,然后嘗試用“今天發(fā)生了……這讓我感到……”的句式把它表達給伴侶。這種循序漸進的溝通方式可以幫助你們加深理解,增強親密感。
寫在最后
“在我們的一生中,遇到愛,遇到性,都不稀罕。稀罕的是遇到了解。”
2014年,有位韓國導演拍攝了一部紀錄片《親愛的,不要跨過那條江》,講述了一對相識76年夫妻的故事。他們年少時相識,攜手步入耄耋之年,在鏡頭里依然是戀人般的模樣?;貞浧疬^去時,爺爺對奶奶說:“遇見你之后,一直不曾孤單過。”
這句話讓我深受感動,也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。或許,在真正的愛情面前,我們都是初學者。我們會跌倒、會犯錯、會受傷。但請別因此將就、逃避或放棄。畢竟,見過愛情較好的樣子,你怎么甘心不讓自己擁有它?
愿你有不將就的勇氣,和面對真愛的耐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