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學家艾米·瓊斯在《伴侶心理學深度解析》中提到:“構建美滿婚姻的關鍵途徑是雙方不斷提升自我、修煉自我、完善自我。唯有如此,相處才會變得輕松自在,婚姻才不會成為彼此的枷鎖。”
這揭示了婚姻是兩個人的共同修行,而修行的本質就是成長。
事實上,在戀愛歷程中,一個人需要歷經(jīng)三次蛻變,方能擁抱美好的婚姻。

今日的文章,我們就來探討這三次蛻變的奧秘。
心理學解讀:戀愛中必經(jīng)的三次成長
第一次成長:打破理想化的憧憬
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藏著一套關于愛情與伴侶“理想模樣”的藍圖,這構成了我們的擇偶標準,其根源深植于我們的過往經(jīng)歷、內心需求、期待與渴望。
例如,部分男性可能傾向于尋找與母親性格相似的女性伴侶,因為在他們的成長軌跡中,母親給予了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,長大后,他們便會在心中勾勒出理想伴侶的輪廓,往往與母親的形象相吻合。
正如心理咨詢師李明智所言:“很多時候,我們選擇的并非眼前的伴侶,而是內心那個被理想化的戀人形象。”
當我們帶著這種理想化的標準去尋覓伴侶時,往往會遭遇失望與不安,這也是許多情侶矛盾頻發(fā)的根源所在,因為我們試圖用腦海中虛構的伴侶形象去要求對方。
然而,人無完人,理想化的伴侶終究只是幻想。
因此,戀愛中的第一次成長,便是要打破這種理想化的憧憬,認識到自己內心的擇偶標準與現(xiàn)實之間的差距。
此時,我們應捫心自問,自己最核心的擇偶標準是什么,抓住這個關鍵點,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接納現(xiàn)實中那個“真實”且不完美的伴侶。
第二次成長:實現(xiàn)分化與獨立
當我們意識到理想化的戀人只存在于幻想之中時,便完成了第一次成長。然而,放棄這個理想化的戀人并非易事,因此,我們不僅要在思想層面做出改變,更要在行動層面(現(xiàn)實層面)實現(xiàn)分化與獨立。
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,擁有各自的思想、經(jīng)歷與情感世界。
實際上,學會分化與獨立,就是要在戀愛中放下過高的期待,接納可能的失望。
親密關系研究者羅伯特·斯坦在《深度親密關系》中指出:“通往失望之路,往往由過高的期望鋪就。”
這意味著,期望會阻礙我們接納對方,讓對方感受到自由與愛意。
學會分化與獨立,能夠幫助我們從試圖改造伴侶的期望中解脫出來,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,這樣伴侶也能獲得屬于自己的自由與空間。
當感情出現(xiàn)問題時,我們應先從自身做起,因為在一段關系中,誰更痛苦,誰就更應先做出改變。當我們率先改變時,伴侶才有可能隨之改變。
當然,如果伴侶能先做出改變,那自然是更好的結果,但這需要對方的自愿。
第三次成長:領悟“親密而獨立”
愛,是為了攜手共度。
但美好的感情,需要“親密而獨立”。
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界限,無論是身體、經(jīng)濟還是心理層面,所以我們在戀愛中,還要學會尊重距離與界限,這是第三次成長。
界限并非意味著疏遠,而是在嘗試靠近的同時,尊重對方說“不”的權利。
比如,我們對伴侶的過去充滿好奇,想要了解他們的情感歷程,如果對方表示不愿意分享,我們就應尊重他們的界限,這并不是對方不信任我們,而是他們在為自己保留一片私人空間;如果我們窮追不舍,只會傷害彼此的感情。
在關系中,誠實固然重要,但懂得如何維護關系更為珍貴。
當然,這里還涉及一個問題,即學會拒絕。我們不僅要懂得尊重伴侶的界限,也要懂得保護自己的界限。
總之,在戀愛中,我們不能一味追求親密無間,“親密而獨立”才是促進感情升華的秘訣。
結語
世間并無“命中注定”的愛情,美好的戀情是一個過程,需要兩個人共同成長。
其實,每一次的成長都與“分離”息息相關:
第一次成長,打破幻想,便是離開我們心中的一部分理想,擁抱戀情的真實;
第二次成長,學會分化與獨立,便是離開我們內心的一部分自戀,深入感情的內核;
第三次成長,領悟“親密而獨立”,便是離開“我們”的束縛,重新找回“我”,拓展親密關系的空間。
愛情,是一場冒險,可能會讓我們受傷,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