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在一檔熱門綜藝節(jié)目中,一位女嘉賓坦言,在過往的戀情中,她極度厭惡爭執(zhí),每當沖突降臨,她更傾向于選擇逃避,認為冷戰(zhàn)是最佳的解決之道。
然而,逃避問題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問題,冷戰(zhàn)往往導致安全感缺失的心理折磨,有時甚至成為戀愛關系乃至婚姻破裂的催化劑,給雙方留下難以磨滅的精神冷暴力創(chuàng)傷……

在這個愈發(fā)重視精神健康的時代,我們必須正視“冷戰(zhàn)”所帶來的深遠影響。
或許你曾聽聞“沉默是金”的古訓。但在親密關系中,這一原則真的適用嗎?多數心理學專家指出,這需視具體情況而定。
01
是冷靜還是冷漠?
當沉默,或更確切地說,拒絕溝通,被當作控制伴侶關系的手段時,它便演變成了冷漠,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模式。但若沉默僅意味著給予雙方片刻時間以冷靜思考,進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,那性質便截然不同。
在人際交往中,適時的沉默有時是可接受的,甚至是有益的。例如,一對情侶在激烈爭吵后,可能會選擇暫時沉默以平復情緒。這種沉默是有意識的,且雙方事后會重新討論引發(fā)爭執(zhí)的話題。
同樣,也存在情感受害者通過沉默來自我保護,避免進一步傷害的情況。在這種情況下,受害者深知無論伴侶如何回應,都可能使情況惡化。
02
識別“冷漠”
總體而言,“冷漠”是一種控制策略,它讓伴侶間的矛盾持續(xù)懸而未決,使對方感受到被忽視、缺愛、受傷、困惑、沮喪和憤怒。
當一方或雙方生悶氣、撅嘴或拒絕交流時,他們實際上是在伴侶關系中施加壓力,這種壓力不僅將伴侶拒之門外,更傳遞出拒絕溝通的信號。
人們利用沉默來掌控局面,甚至將其作為逃避責任的工具。
例如,若你對伴侶頻繁晚歸感到擔憂,你可以坦誠地表達你的感受,并詢問原因。然而,一個不愿為傷害你承擔責任,或只是不愿承認并改變行為的伴侶,可能會回應說“我現在不想談這個”,或者直接選擇沉默,完全無視你的關切。
這種拒絕交流的方式與推遲交談截然不同。沉默意味著斷然拒絕現在或將來討論這個問題。換言之,他們的沉默轉移了話題的方向,并傳達出這個問題無法溝通的信息。當這種情況發(fā)生時,接受沉默的一方不得不獨自面對痛苦和失望,無法尋求問題的解決、妥協(xié)或了解伴侶的立場。
因此,他們常常感到受傷、不被愛、不滿和困惑。更重要的是,問題并不會因為一方的拒絕討論而消失。相反,它會逐漸惡化,侵蝕伴侶關系。最終,這些問題可能積累到無法承受的地步,甚至導致分手或離婚。
03
當沉默演變?yōu)榕按?/p>
當你發(fā)現自己處于被“冷漠”對待的境地時,這可能會讓你感到極度不安。對方可能拒絕與你交談,甚至否認你的存在。
有時,沉默是對某些事件的不良反應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沉默可能會逐漸消退,雙方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。然而,有時沉默會演變成“冷漠”,成為一種極具破壞性的行為模式。當這種情況發(fā)生時,它就變成了一種情感虐待。在一段關系中,利用沉默來控制對方的人可能會:
• 連續(xù)幾天或幾周對你冷漠以待
• 拒絕交談、眼神交流、接聽電話或回復信息
• 用沉默來逃避對不良行為的責任
• 在你不合其意時,用“冷漠”作為懲罰手段
• 要求你道歉或屈服,直到你低頭認錯才肯與你交流
• 在你試圖維護自己時,讓你保持沉默
當實施冷漠的人拒絕溝通時,被冷漠的一方往往會竭盡全力恢復關系。這讓冷漠者感受到自己的正確、力量和控制力,而被冷漠者則感到困惑,甚至害怕失去這段關系。更重要的是,冷漠者成功地扭轉了局面。
04
相關研究
研究人員發(fā)現,沉默被用作一種武器,用來切斷有意義的對話,阻止信息流動,最終對對方造成傷害。事實上,研究表明,冷漠對待他人會激活大腦的疼痛區(qū)域。
同時,在非虐待性關系中,沉默通常被稱為“需求-撤回”互動。在這種情況下,一方提出要求,另一方則選擇退出或保持沉默。雖然這些互動可能看似與沉默治療相似,但它們的動機截然不同。
在“需求-撤回”互動中,提出要求的一方感到被排斥在外,其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;而撤回的一方則因受到傷害、不愿或無法談論情感而選擇沉默。
05
如何應對
如果你的伴侶關系出現了“需求-撤回”的互動模式,你需要意識到真正發(fā)生了什么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提出要求的一方感到被拋棄,而沉默的一方則感到害怕,他們的沉默是一種保護自己免受更多傷害的方式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雙方都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并嘗試與對方產生共鳴。
同時,你們都需要尋找更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困難的情緒。使用“我”語句而不是“你”語句通常更為有效,且威脅性更小。以“你”開頭的句子幾乎立即會讓人處于防御狀態(tài)。
如果你在人際關系中難以打破這種溝通模式,那么尋求夫妻咨詢可能是一個明智的選擇。在一個中立的專業(yè)人士的幫助下,你們可以學會更有效地溝通,從而改善伴侶關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