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和老公都是二婚,結婚三年了,但他在生活上不出錢,也不愿跟我交流,平時除了和我必要時說幾句話,基本上處于零溝通狀態(tài),就是名副其實的冷暴力!
我想過放棄這段婚姻,但是我媽總跟我說“你已經是二婚了,還要再離一次婚嗎?日子差不多就對付過吧。”
所以她對我的這些委屈難過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,甚至每次都說是我的問題。
現(xiàn)狀讓我很痛苦也很無力,我不知道該怎么解決。老師,我該怎么辦?

導師點評:
在你的描述中,我看到了你的孤獨。和丈夫沒有情感連接,向母親尋求幫助,母親卻也忽略你的感受,推開你,只說是你的問題。這樣不被理解,不被關心,不被支持的感覺真的很痛苦。
面對未來仿佛只能靠自己,母親的建議就是忍——“再委屈也要維系好一個家”。然而這樣孤獨、無助的一路忍下去,確實讓人感覺很無望,生活沒有盼頭。
由于你提供的線索不多,我不能幫助分析你的實際情況。我只能提供一些思考角度,參考一下,看看是否能對你有幫助:
1.丈夫和前夫,包括你過去交往的對象,是否有共通之處,對于這些共通之處,你是怎么看的?
(舉個例子:曾經我的一位來訪者說自己就是個渣男磁鐵,總能在萬千男性中找到最渣的那一個。每段關系開始時,她總是抱著能夠改變他們、拯救他們的信念。
然而事實上,她沒有這種能力。后來她反思,發(fā)現(xiàn)是因為小時候自己的父親很渣,拋棄了媽媽和自己,她內心覺得生命不完整,想要通過改變一個渣男而療愈小時候的創(chuàng)傷。)
你可以像這樣,通過在相似點上的覺察,看看能否找到一些內在的心理情結。
2.過去幾段關系你是如何處理沖突的?這種方式會有什么不良后果。
(舉個例子:有的人在沖突時,會像一個嗜血的戰(zhàn)士,寸土不讓;而有的人會在沖突中感覺害怕,甚至還沒發(fā)生沖突,只感覺可能會有矛盾就開始回避。這些模式需要覺察總結,因為許多模式都有弊端,嗜血的戰(zhàn)士會讓對方退縮,會讓關系緊張,讓他想逃離。而回避沖突的,則會一直保持很委屈的狀態(tài),不敢說自己的需要,感覺對方不理解自己。)
通過在沖突處理方式的覺察,我們能更了解自己,同時也可以用來了解對方。當下關系處于零溝通的狀態(tài),這也說明我們對彼此的了解還不夠。
3.是否有不合理的期待?
90%的夫妻都想要改變對方,但往往越想改變對方,對方越是不會改變。歸根到底,想改變對方,其實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。所以改變別人那是別人的事,改變自己才是自己的事情。
結婚前,有必要更深度的了解對方,知道對方是怎樣的人,不滿意可以不結婚。而決定進入婚姻的那一刻,我們就該接受對方本來的樣子了。
4. 怎么變成零溝通的?
關系質量的標準,其實就是可以溝通的層次。這在鮑威爾的“關系金字塔”中有非常清晰的注解。
最淺的關系,就是寒暄,無所分享的層次。就如你們現(xiàn)在,除了必要時說幾句話,基本處于零溝通狀態(tài)。
接著第二層次是:分享我所知。說一些自己的見聞,我們知道、了解的事情。
第三層次是:分享我所思。我是怎么想的?我對一個事情是怎么理解,怎么判斷的?
第四個層次是:分享我所感。我的感受是怎樣的?悲傷?喜悅?憤怒?我把我的心理狀態(tài)跟你分享。
最高的一個層次是:分享我所是。到達這個狀態(tài),首先得知道自己是誰,自己先得活得通透了,才能讓對方知道我是誰。
相信你們結婚的時候,一定不是最下面的那個層次,如果只能寒暄,又怎么會進入婚姻呢?
關鍵是你們是如何把本來可以分享我所感、我所思的狀態(tài)發(fā)展成只能寒暄的。
經營關系就是這一筆一筆的流水,聚沙成塔還是潰于蟻穴都在一朝一夕,所以你們也不用想的太遠,明天能為關系做點什么,想為關系做點什么,寫出來,去執(zhí)行就好。這一切沒有捷徑,活好每一個當下,感恩你所擁有的,未來指日可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