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戀愛的旅程中,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展現(xiàn)過一些讓人覺得 “作” 的行為。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,都可能在不經(jīng)意間成為戀愛中的 “作精”。像是無端給另一半制造困擾,頻繁地挑起爭吵,甚至一言不合就提分手,全然不顧及對方的心情……
當然,適度的 “作” 有時能為戀情增添別樣的情趣,就像生活中的調味劑,讓感情多些波瀾。可一旦過度,那便如同甜蜜糖果里混入了過多的苦澀,只會讓伴侶陷入痛苦的深淵,嚴重時甚至會將原本美好的感情推向破裂的邊緣。
那么,為何會有許多人在戀愛中忍不住 “作” 呢?多數(shù)人覺得是內心安全感缺失,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吸引對方更多的關注與疼愛。然而,在我看來,戀愛中頻繁 “作” 的人,更多是因為對自身生氣的緣由缺乏清晰認知。正因如此,才會將所有問題都歸責于伴侶,滿心期待對方能來安撫自己。

一、“作” 的背后,是對生氣根源的迷茫
單純用 “作” 來形容一個人在戀愛中的表現(xiàn),遠遠不足以深入剖析和解決實際問題,我們必須關注具體事件。帶著對戀愛中 “作” 的行為的好奇,我與朋友們展開了深入交流。
曉峰的故事
“倘若能重新來過,我絕不再這般作了。” 男性朋友曉峰(化名)在被問及這個話題時,微微仰頭,目光望向遠方,眼中閃過一絲落寞,緩緩說道,“我在和前女友相處時,常常與她爭吵。比如她原本答應和我一起做某件事,后來卻臨時變卦。我心里清楚沒必要為此爭吵,她肯定也是有原因的,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。每次看到她難過傷心地挽回、向我道歉,我心里竟會有一種莫名的滿足感。但最終,她還是不堪忍受我的‘作’,選擇了離開我。要是能重來,我只想與她好好相愛,不再爭吵。”
嘉怡的困惑
女性朋友嘉怡(化名)沉默片刻后,開口說道:“我在戀愛關系中極度缺乏安全感。每次他因為忙碌沒及時回復我消息;我精心準備了晚餐,他卻沒有及時夸贊我;陪我逛街一整天后,他想玩會兒游戲而不陪我去吃火鍋…… 這些都會讓我瞬間怒火中燒,忍不住和他大吵大鬧,直到他好好哄我為止。但這真的全是我的錯嗎?僅僅是因為我‘作’嗎?我實在想不明白。”
實際上,當一個人在戀愛中表現(xiàn)得很 “作” 時,本質上是在宣泄自己的憤怒。曉峰和嘉怡最初的情緒并非憤怒,憤怒只是最終的結果,“作” 則是這一結果的外在表現(xiàn)。在 “作” 的過程中,他們愈發(fā)不明白自己最初生氣的原因。在 “作” 之前,他們的內心早已被失望、委屈、難過、傷心、焦慮或害怕等情緒填滿。比如曉峰面對前女友爽約時,內心充滿了失望與不安;嘉怡面對男友的無回應時,滿心都是焦慮和委屈。然而,他們長期形成的行為模式,習慣了壓抑這些情緒,最終只能以憤怒的形式向深愛的伴侶發(fā)泄,結果傷害了對方。
二、為何不懂生氣,會導致 “作” 的行為
你是否發(fā)現(xiàn),戀愛中那些愛 “作” 的人,常常像小孩子一樣任性,稍有不順心就大發(fā)脾氣、哭鬧不止。這背后,其實與我們的成長經(jīng)歷緊密相連。
每個人生來便具備一些基礎情緒,如喜悅、憤怒、哀傷、恐懼。隨著年齡增長,逐漸習得更為復雜的復合情緒和感受。而小孩子往往只會通過生氣哭鬧來表達其他情緒。比如家長答應孩子去游樂園游玩,卻因臨時有事爽約。孩子尚未學會如何表達這種復雜情感,且這是他們首次遭遇此類情感沖擊,所以只能通過哭鬧來宣泄。哭鬧的背后,是孩子因無法去游樂園而產(chǎn)生的傷心與失望。同時,這也是孩子愿望受挫后的一種自戀式暴怒,以此維護自身的自信心,抗議 “這不是我的錯”。
倘若家長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力去理解、安撫孩子,反而采用暴力、冷漠或嘲諷的方式回應,久而久之,會讓孩子愈發(fā)受挫,不斷強化孩子用生氣來表達傷心、失望等情緒的行為模式。這就導致孩子長大后,面對類似失望的情況,依然只會用生氣哭鬧來應對,在戀愛中便表現(xiàn)為讓人覺得 “作”。
這不禁讓我想起電視劇《神雕俠侶》中性格刁鉆古怪的郭襄。郭襄在感情中也常常表現(xiàn)得很 “作”,無論是面對心儀的楊過,還是喜歡她的眾多追求者。她 “作” 的時候,內心其實有著諸多情緒和想法,但最終都以生氣的狀態(tài)向對方發(fā)泄,她的這種攻擊性表達,一次次傷害了身邊的人。
這種行為模式同樣能從她的成長經(jīng)歷中找到根源。郭襄是郭靖和黃蓉的女兒,出生后便經(jīng)歷了諸多波折。在她的成長過程中,父母因江湖事務繁忙,無法時刻陪伴在她身邊給予足夠的關愛和引導。她自幼便四處闖蕩,面對復雜的江湖環(huán)境,內心積累了許多孤獨、渴望被關注的情緒。當她在感情中遇到問題時,過往壓抑的情緒便會被激發(fā)出來,由于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內心復雜的情感,只能通過 “作” 的方式來引起對方的注意。
三、破解 “作” 的密碼:學會理解生氣,停止 “作” 的循環(huán)
當我與朋友探討他們戀愛中 “作” 的種種表現(xiàn)時,我反問道:“如果一開始你就能直接表達自己的失望、害怕、焦慮或委屈,而不是用生氣來掩蓋,你覺得結果會怎樣呢?” 他們都陷入了沉默,隨后嘆息道:“那樣對方就不會覺得我在‘作’了,反而會主動來安慰我,或者給予我其他能接受的補償。” 的確,直接表達內心的脆弱與復雜情緒,是停止 “作” 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,但這往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。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逐步練習:
打破慣性,停下自動化模式
當我們在戀愛中遇事想要 “作” 時,內心必然經(jīng)歷了一系列變化。但長期形成的習慣使 “作” 成為一種本能反應,讓我們忽略了內心真實的想法。因此,我們要學會給這種自動化的 “作” 模式踩剎車。當察覺到自己想要發(fā)作時,努力克制,或者暫時離開當時的場景。這個過程可以邀請伴侶一同參與,向伴侶解釋你想要改變 “作” 的習慣,只是此刻需要時間去梳理內心的情緒。你也可以嘗試讓伴侶抱抱你,告訴對方你想改變,但也需要對方給予一定的支持。
洞察情緒,理解生氣背后的復雜情感
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。停下腳步,仔細觀察自己的情緒,不妨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: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感覺不舒服的?這種情緒究竟是什么,源自何處?我是否非得用 “作” 的方式來表達,能否直接向對方傾訴我的感受?學會理解和消化自己在具體事件中的真實感受,識別并歸類那些復雜的情感,不再單純用生氣來概括所有情緒體驗。一旦能夠準確識別真實感受,便能接納和安撫自己。
改變表達,心平氣和溝通
接下來,我們要努力將內心的感受心平氣和地向伴侶表達出來,摒棄以往 “作” 的方式,并嘗試讓伴侶給予反饋。在表達時,注意盡量少用 “你” 開頭的句式,多用 “我” 開頭,避免給人指責或質問的感覺。例如,用 “我剛剛感覺被忽視了,有點失落” 代替 “你剛剛那樣,讓我很生氣”;用 “我希望你以后加班能提前跟我說一聲,這樣我會好受些” 代替 “你為什么不提前告訴我你要加班?”